讀書日
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

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

  • 定價:300
  • 優惠價:95285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270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內容簡介

  在「多元文化主義」興起的全球化時代,心理學第三波發展的主要方向,就是要以「文化系統」的方式,研究各種不同的文化傳統,建構「含攝文化的理論」,以幫助學者從事實徵研究或實務應用。倘若華人心理學者能夠吸納西方文明的菁華,懂得如何以西方的科學哲學做為基礎,建構「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」,則「道、儒、法、兵」的文化傳統將轉化成為一種「後現代的智慧」,可以讓學者更清楚地了解文化心理學的基本主張:個體一生發展的歷程,將重演種族文化發展的歷程;而每個人每天不同時段在其生活世界中的行動,也將重演其個體發展的歷程。

 

作者介紹

作者簡介

黃光國


  臺北市人,出生於1945年11月6日。
  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,致力於結合東、西方文化,以科學哲學做為基礎,發展本土社會心理學。
  著有中英文學術論文近百篇,曾獲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三次,優良研究獎十餘次,教育部國家講座兩次。
  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教授、臺大講座、傑出人才講座、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、總統府國策顧問、海峽交流基金會顧問、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。

  相關著作
  ‧《中國人的權力遊戲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,1988。
  ‧《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》。台北:巨流圖書公司,1988。
  ‧(Ed.)Easternization: Socio-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. Tokyo, Japan: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, 1995.
  ‧《知識與行動: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》(第二版)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,1998。
  ‧《儒家關係主義:哲學反思、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》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,2009。
  ‧《反求諸己:現代社會中的修養》。台北:洪葉文化,2010。
  ‧《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》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,2011。
  ‧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: Confucian Social Relations. New York, NY: Springer, 2012.
  ‧《社會科學的理路》(第三版)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,2013。
  ‧《倫理療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》。台北:心理出版社,2014。

 

目錄

1.「主/客對立」與「天人合一」:後現代的智慧
壹、科學哲學的典範轉移
貳、「支離破碎」的「實證研究」
參、「陰/陽」思維的「宇宙論」
肆、「悟」與「道」
伍、「沉思」與「冥思」
陸、多重哲學典範的研究取向
柒、後現代的智慧

2. 盡己:儒家倫理療癒的理論
壹、儒家的倫理療癒
貳、世界取向的初級反思
參、行動取向的次級反思
肆、主體取向的三級反思

3. 儒家文化中的倫理療癒
壹、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
貳、傳統喪葬儀式中的哀悼經驗
參、儒家的庶人倫理
肆、關係主義的「量化」與「質化」研究
伍、科學知識的三個層次
陸、受苦經驗的詮釋現象學
柒、價值中立的敘事諮商
捌、價值涉入的生涯諮商
玖、含攝文化的倫理療癒
拾、關係脈絡下的靈性因應
拾壹、天良與倫理療癒
拾貳、結論

4. 華人組織中的陰/陽均衡與德性領導
壹、華人組織中策略管理的研究取徑
貳、科學微世界與生活世界
參、〈人情與面子〉的理論模型
肆、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儒家與法家
伍、現代中國社會中的儒家與法家
陸、陰/陽均衡的管理策略
柒、倫理領導
捌、結論: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策略

5. 王道與霸術:儒家文化中的企業管理
壹、王永慶基本人格的形塑
貳、王道:臺塑的企業精神
參、霸術:因道全法
肆、義、利之辨
伍、公、私之分
陸、盡人事,聽天命
柒、「大我」:王永慶的終極關懷
捌、結論

6. 中國人的兵法與計策行為
壹、兵法與賽局
貳、中國社會中的「詭道」
參、兵家思想的主要內容
肆、兵家思想與計策行動
伍、結論:由傳統到現在

 

自序

  「主客對立」與「天人合一」


  我從1980年代投身於心理學本土化運動以來,便一直認為:發展本土心理學最重要的意義,在於解決西方心理學懸而未解的一項難題:1879年,馮特(Wilhelm Wundt, 1832-1920)在德國萊比錫設立了第一個心理學研究室,開始用「科學方法」研究基本認知功能,而成為「科學心理學之父」。他很清楚地了解這種研究方法的侷限,所以在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時,冠以《生理心理學原理》之名(Wundt, 1874/1904)。為了要研究「人類智力與創造的高級形式」,他又以歷史學的方法研究有關的文化議題,出版了二十卷的《民族心理學》(Volkerpsychogie)(Wundt, 1916)。

  ◈兩種心理學
  在「科學心理學」創立後不久,深受西方思潮影響的蘇聯心理學者維高斯基(Lev Vygotsky, 1896-1934),為了區分人類與其他動物在種族發生學上的不同,而在1927年區分為「基本」與「高等」心理歷程的差異。接著,他又根據狄泰爾(Dilthey)和繆斯特堡(Munsterberg)在「自然的解釋」和「人類行動的理解」之間所做的區分,將心理學區分為兩種:「因果心理學」(causal psychology),是指一種探討因果關係的自然科學;「意圖心理學」(intentional psychology),則是指以探討人類意圖為主要內容的「靈性心理學」(spiritualistic psychology)(Vygotsky, 1927/1987)。維高斯基提倡「起源研究法」(genetic method),強調研究人類心理歷程的發展,不但應包括微觀起源(microgenetic)或個體起源(ontogenetic)的探究,同時還應當兼顧物種起源(phylogenetic)的社會歷史分析。

  維高斯基認為:個體的發展是根植於社會、歷史與文化的,在研究人類的心理歷程時,必須同時關注整個社會與文化的歷史條件與歷史過程。個體發生史(ontogeny)關心的是個人從出生到老死之間,整個心智發展歷程所涉及的改變。而文化則是整個社群在其歷史過程中所創造之人為飾物(artifacts)的總和,它是一個社群所累積的人為飾物,也是人類(心智)發展的媒介(medium),更是人所特有的(species-specific)。人類使用的各種工具、創造的各種藝術、運用的各式語言,都是人為飾物的不同類別。就這層意義而言,文化是「現在的歷史」(history in the present)。作為心智之媒介(medium)的文化,其發展以及它在世世代代的繁衍、生產與再生產,都是人類獨特的顯著特徵。

  ◈文化的過去
  在物種起源史(phylogenesis)方面,維高斯基認為:人類與動物的分野在於高等心理功能的出現與發展。要了解人類與其他高等靈長類在物種發展史上的差異,就必須研究語言或文字的出現與使用、各種工具的創造、發明與使用,以及勞動形式的改變。此一部分的研究工作,涉及整個人類歷史與文化的發生與發展。

  在維高斯基的影響之下,文化心理學者柯爾(Cole, 1996)認為:成人過去的文化經歷與限制,將透過社會化的歷程而轉移到新生兒身上,而成為新生兒在發展上的另一種文化條件。換言之,成人會根據其自身的文化經驗所建構的世界,來創造與嬰兒互動的環境。唯有擁有文化的人類能夠回到「文化的過去」(culture past),並將其投射到未來;然後,再把這個概念上的未來帶回現在,而構成新成員的社會文化條件。反過來說,文化的中介(cultural medium)使人類能將自身的過去,投射到下一代的未來。這個觀點使我們能夠藉由文化來找到世代之間心理歷程的連續性。

  從這個角度來看,華人本土心理學者要想建構「含攝文化的理論」,必須要先了解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。在傳說中,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,其學說以「仁」為核心;孔子的弟子孟子,全力闡揚「義」的概念,荀子則主張「禮」,而構成「仁、義、禮」的倫理體系。法家思想以「法、術、勢」為主要內容;稍後又有兵家思想。這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代表了中華文化的辯證性發展,後起的思想對先行的學說有批判的繼承,也有創造的發展。用老子的話來說,這就是:「師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」《老子˙道德經》,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說,「先禮而後法,失法而後術,失術而後勢」,連「勢」都派不上用場,最後只好以兵戎相見。

  春秋戰國時期,「道、儒、法、兵」這一脈相承的思想發展,代表中華文化由聖入凡、由出世到入世的世俗化(secularization)歷程。依這個順序發展下來,就是華人所謂的「順則凡」。而在道家思想中,則教導個人「復歸於樸」、「復歸於無極」,希望能夠回到「與道同體」的境界,可以稱之為「逆則仙」。

  ◈民族發展歷程的重演
  在「道、儒、法、兵」的文化傳統影響之下,個人發展的歷程,幾乎是具體而微地重演了其民族發展的歷程,甚至在一日之中的不同階段,個人都可能重新經歷「道、儒、法、兵」的不同境界。王陽明(1472-1528)講過一段頗具啟發性的話:

  「人一日間,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,只是人不見耳。夜氣清明時,無視無聽,無思無怍,淡然平懷,就是羲皇世界。平旦時,神清氣朗,雍雍穆穆,就是堯、舜世界;日中以前,禮巖交會,氣象秩然,就是三代世界;日中以後,神氣漸昏,往來雜擾,就是春秋、戰國世界;漸漸昏夜,萬物寢息,景象寂寥,就是人消物盡世界。學者信得良知過,不為氣所亂,便常做箇羲皇已上人。」《傳習錄下》

  王陽明所說的「羲皇世界」、「堯、舜世界」、「三代世界」、「春秋、戰國世界」、「人消物盡世界」,和「道、儒、法、兵、佛」五家思想所要處理的人生境界,大體是互相對應的。即使今日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紛紛轉變成為工商業社會之時,若仔細思考王陽明所講的這段話,反倒令人覺得更為貼切。

  用《知識與行動》一書的概念架構來看(黃光國,1995),文中那位「人」於清晨起床後,「神清氣爽」,和家人相處,可能用源自於儒家的若干理念,經營出一幕「雍雍穆穆」的「堯、舜世界」。在現代的工商業社會裡,各式各樣的組織不斷地生生滅滅,大多數的人也都必須置身於各種不同的組織之中。上班之後,在工作場合,有些華人組織的領導者可能用法家的理念來管理組織,企圖營造出他們的「三代世界」。而其組織成員不論在組織內、外,都可能使用兵家的計策行為,和他人勾心鬥角,營造出一幕幕的「春秋、戰國世界」。下了班後,回到家,在「萬物寢息,景象寂寥」的「人消物盡世界」裡,他可能又「復歸於樸」,回歸道家或佛家境界,做個「羲皇已上人」。

  ◈「身─心─靈」一生的發展
  王陽明的比喻,說明了繼承華人文化傳統的「人」,在一日之間可能具體而微地重演其民族發展的歷程。不僅如此,這樣的一個「人」,一生發展的過程也可能重演其民族發展的歷程。

  用立體的〈曼陀羅模型〉來看,王陽明所謂的「人」,應當是業已經歷過兒童時期的「慾界」,而已進入到成人階段的「色界」。他不僅「身─心─靈」三方面都已經發展成熟,而且能夠運用源自中華文化傳統的行動智慧,在生活中的不同場域,和與其關係不同的他人進行互動。

  等到他邁入老年階段的「無色界」,他可能會企圖使用源自於道家的氣功、太極拳、外丹功等,來維持「身─心─靈」的平衡,或使用禪坐、禮佛、唸經的方法,來祈求心靈的安頓。一旦這些努力都不再有效,佛教或道家的修養,也能夠使他坦然面對人生大限,「復歸於無極」;正如智侃禪師所說的:「撒手便行,古路坦然。」所以說,個體發展的歷程(ontogenesis)具體而微地重演了(recapitulates)其民族發展的歷程(phylogenesis)。

  ◈發展心理學的第三波
  在我看來,心理學的發展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次大的典範移轉:行為主義以實證主義強調的實徵研究做為基礎;認知心理學以後實證主義的先驗理念論做為基礎;本土心理學則是以批判實在論主張的先驗實在論做為基礎。在全球化時代中,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目的,是要依照文化心理學「一種心智,多種心態」的原則(Shweder et al., 1998),建構「含攝文化的理論」,一方面說明人類的普遍心智,另一方面則說明特定文化中人們的特殊心態,以解決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(Wundt)未能以科學方法研究文化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,並整合維高斯基(Vygotsky)所主張的兩種心理學:「意圖心理學」及「科學心理學」,以推動心理學發展的第三次典範轉移。

  基於這樣的見解,在《儒家關係主義》一書的第四章中(黃光國,2009;Hwang, 2012),首先說明了我如何建構普世性的〈人情與面子〉之理論模型(Hwang, 1987);在該書第五章中,再進一步說明我如何以〈人情與面子〉的理論模型做為基礎,分析「先秦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」,而構成一系列「含攝儒家文化的理論」,它們可以說是先秦儒家的「文化型態學」(morphostasis),代表著儒家的「文化系統」(cultural system)。

  在該書的其餘各章中,我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:如果研究者想探討「文化和社會的交互作用」(socio-cultural interaction),則他可以考量時間和空間因素等「先行條件」(antecedent condition),而推導出他所關注的假設,並從事實徵研究。

  ◈本書的結構
  然而,單單只看儒家的文化系統,尚不足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全貌。為了說明我的論點,本書共蒐集了六篇論文:第一篇〈「主/客對立」與「天人合一」:後現代的智慧〉一文,從《易經》與道家之「宇宙論」的對比,說明當前中華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,是「中學為體,西學為用」,發揮儒家文化傳統善於包容之專長,充分吸納西方文明之菁華。

  第二篇〈盡己:儒家倫理療癒的理論〉一文,是我以上述理念所建構出來的一種「含攝儒家文化的理論」,第三篇〈儒家文化中的倫理療癒〉一文,則是該一理論的應用;兩文合刊,旨在說明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立場:好的理論必然有好的應用。同樣的,第四篇〈華人組織中的陰/陽均衡與德性領導〉一文,旨在建構「科學微世界」,藉以說明:儒家文化中的法家領導及管理理論;第五篇〈王道與霸術:儒家文化中的企業管理〉一文,則在說明此一「科學微世界」在「生活世界」中的體現;而第六篇〈中國人的兵法與計策行為〉一文,也是此一思略之下所完成的作品。希望這本書的問世,對本土心理學未來的推廣,起到樞紐性的作用。

國家講座教授
黃光國
2014年1月
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861915906
  • 叢書系列:名家講座
  • 規格:平裝 / 240頁 / 17 x 23 x 1.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21世紀的人生難題,線上解憂價,單本88折,二本85折!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共和國截止加碼
  • 天下雜誌
  • 時報全書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