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,是我故意的:不擴張也成功的14個故事,8種基因(10週年全新增訂版)

Small Giants: Companies That Choose to Be Great Instead of Big(10th-Anniversary Edition)
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,只想成為「很棒」的公司。
  • 79 300
    380

配送方式

  • 台灣
    • 國內宅配:本島、離島
    • 到店取貨:
     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
      7-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
  • 海外
    • 國際快遞:全球
    • 港澳店取:
      ok便利商店 順豐 7-11便利商店

內容簡介

我放慢腳步,
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任務!


有一群中小企業──
別人搶訂單,他們卻把客戶介紹給對手;別人想做大,他們卻「不」讓公司成長;
他們很低調,卻非常成功。如何辦到的?

《金融時報》年度最佳商業書!EMBA指定選書!全新增訂紀念版!
許士軍、葉匡時、吉姆柯林斯、賽斯高汀等專業推薦!

10年前,他們規模雖小卻令人驚豔;10年之後……

擺在我們眼前的這些公司,有些很小,有些很大;
有些仍在成長(應該說大部分都在成長),
但有些選擇完全不成長,甚至刻意讓生意不要做太大。
這些公司的共同特徵是:他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同行裡最好、最頂尖的,而且都有著神秘的「魔咒」。

想也知道,這麼好的公司,都有能力募集資金,
讓公司快速成長──也就是跟別的大公司一樣,
要嘛併購別的公司,要嘛開發更大的市場。

然而,他們還是搖頭,選擇「不」追求營收成長、「不」擴大市場。

因為,在他們心中,還有別的目標,比「規模大、成長快」要來得重要。
這個目標,常被許多主流大企業與新創公司忽略,但卻是他們成功獲利的關鍵。

鲍.柏林罕在十年前發現了這群很低調、但卻很成功的企業,寫成了這本暢銷書。十年後,他為讀者追蹤了這些企業的發展,網路上也組成「小是我故意的社群」,分享他們的故事。到底,「故意小」有什麼祕訣? 這些企業的成功──與失敗──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經營智慧?

名人推薦

名人推薦

這本非常好看的書,應該能啟發成千上萬創業者,拒絕快速成長的迷思,真正投入自己有熱情的事業。── Jim Collins,《從A到A+》作者

如果你還不明白小而美的道理,你需要讀這本書!──Seth Godin,《紫牛》作者

讀這本書,讓我們恍然大悟!──許士軍,元智大學講座教授

一本難得的好書!──葉匡時,政治大學教授

作者

柏林罕(Bo Burlingham

美國《企業》(Inc.)雜誌的總編輯。同時也為《風尚》(Esquire)、《哈潑》(Harper’s)、《瓊斯媽嗎》(Mother Jones),以及《波士頓環球報》(The Boston Globe)等刊物撰寫文章。長期與諾姆‧布羅斯基(Norm Brodsky)共寫專欄,並合著暢銷書《師父:那些我在課堂外學會的本事》。

譯者

吳玉

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,目前任職於媒體。譯作有《馬斯洛人性管理經典》、《創新的兩難》、《羅素的回憶》、《論自然與語言》、《答案,在你心中》等。

序/導讀

前言

誰說企業一定要成長?
14個表現傑出,卻刻意不擴張的「小巨人」故事

我在2003年發現,企業界有一股很特殊的現象:他們都不想成為大企業,只想成為「很棒」的公司。當公司遇上成長與擴張的好機會,他們拒絕了,因為他們有更遠大的想像。

不過,我當時還沒想到用「小巨人」(small giants)來稱呼他們。而且老實說,我甚至不確定這稱不稱得上是一股「現象」。我能確定的一個案例,是辛格曼公司(Zingerman’s Community of Business),《Inc.雜誌》還特別以它為封面故事。這家位於密西根州Ann Arbor市的熟食業者,婉拒了一個將事業擴遍全美國的大好機會,相反的,決定留在當地另創一個新品牌。因為公司的經營者發現,自己為Ann Arbor帶來了獨特且美好的體驗,於是想在當地用新品牌複製這樣的精神,不想把版圖擴張到別的城市。這是我所採訪過的企業當中,最有意思的一家,於是我心想:是否還有別的企業,也像它一樣,寧可選擇守在小城市裡,不願意擴大版圖?

原本我只是出於好奇,沒想到,接下來居然發現,有越來越多相似的企業。我漸漸感覺到,我們這些長期觀察財經世界的人,很可能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。過去,我們通常把企業規為三種:大企業、成長型企業、小企業。但擺在我眼前的這些公司,沒辦法如此簡單歸類。因為這些公司當中,有些很小,但有些很大;有些仍在成長(應該說大部分都在成長,而且用很不一樣的方式),但有些選擇完全不成長,甚至刻意讓自己的生意不要做太大。

不成長?那要幹嘛?

而如果撇開成長、規模不談,這些公司倒是有一些共同特徵。首先,他們都努力讓自己成為同行裡最好、最頂尖的業者,而且普遍口碑都很好。想也知道,這麼好的公司,當然都有能力募集大筆資金,讓公司快速成長──也就是跟別的大公司一樣,要嘛併購別的公司,要嘛開發更大的市場。然而,他們卻「選擇」不追求營收成長、不要擴大市場,在他們心目中還有別的目標,比「規模大、成長快」要來得重要。為了追求心中所設定的目標,他們寧可不上市,公司股權也大多掌握在一個人或一小群志同道合的夥伴──以及員工──手上。

我猜想,也許正因為如此,才讓我們長期忽略了這些企業。我們往往很少關注非上市公司,尤其是小公司。我們對「企業」──甚至是對整個「商業活動」──的理解,很大程度是受上市公司所影響的。

但實際上,上市公司只是所有企業當中的一小部分,而那種成長很快的科技業,更是少之又少。可是幾乎所有暢銷的財經書,從《反敗為勝》(Iacocca)到《追求卓越》、《從A到A+》,所探討的都是大企業、或是努力想要變大的企業所在做的事情。大部分報紙財經版、財經雜誌也是如此,更別提電視、廣播以及商學院裡會討論的個案了。

漸漸的,我們把這些大企業的口號奉為圭臬。例如人們常說,企業一定要成長,否則就等著倒閉(Business must grow or die)。對於很多上市公司、科技新創公司來說,的確如此,這些公司的投資者都期待、都要求公司必須在營收、獲利、市占率等方面持續成長,一旦公司不再成長,他們就會賣掉股票。但實際上,數以千計的非上市公司,通常很少出現大成長,有些甚至根本沒成長,但照樣沒倒閉,而且還活得滿好的。

曾經擔任奇異公司CEO的傑克‧威爾許曾說,他只願意經營市占率第一或第二名的公司。威爾許的高知名度,以及奇異公司在他任內股價的優異表現,使得他的名言不斷被傳頌。但後來有人發現,連奇異公司自己都沒有遵守這項準則,而且明明就有數以千家既不是市佔率第一也不是第二的中小企業,照樣活得好好的。

別傻了,你又不是上市公司老闆…

還有,當一企業經營有成,可以順利進入下個階段。那所謂「下個階段」,又是什麼意思?通常,很多人都認為與「營業額成長」有關(當然,不會有人把「營業額衰退」當成「下個階段」的目標),既然是「下個階段」,自然要越大越好。對公開上市公司來說,這個想法可能是對的,也可能是錯的。但對於多數沒上市的企業來說,絕對是錯的。

許多經營者最大的迷思,在於「股東價值」這個概念。對公開上市公司而言,股東價值有其精確定義,因為在法律與道義上,公司有義務為股東創造最佳的財務報酬,這就是交易──你拿了人家的錢,就得給予他們所要的,這群購買公開交易股票的投資者所要的,就是亮眼的投資報酬。這樣的關係非常理所當然,也合乎邏輯。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假設,所有企業都應當如此運作。

然而,這樣的假設忽略了另一個同樣顯而易見的事實:是否符合股東利益,得看股東是「誰」。

這本書裡說的「股東」,是真正「擁有企業」的創業家。在他們心中,除了財務目標外,還有更重要的非財務目標。這並不是說,他們不希望公司賺錢,而是說:賺更多錢並不是他們唯一的目標,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目標。

他們更在乎的,是能否在特定領域中做到最好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、提供高品質的服務給顧客、與供應商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、對他們生活或工作所在的社區有所貢獻,找到好的方法過他們的生活。此外,他們也學習到,要達到以上目標,就必須取得公司的所有權與控制權,許多公司甚至與上市公司反其道而行:嚴格限制自己公司成長的幅度與速度。他們所創造的財富雖然非常可觀,但都是在其他領域獲致成功後所帶來的附加結果。

我心想,應該為這樣的企業取個名字,但這個名字我也是一直到書寫完了之後才想到的。我訪問過的其中一位創業家Jay Goltz說,可以稱他們為「小巨人」。嗯,聽起來不錯。

接下來,讓我說明一下我是如何挑選這些「小巨人」的。

他們是一群表現傑出,卻刻意低調的創業家

打從一開始,我就知道必須訂出一套選擇標準才行。首先,我沒法以財務表現為指標。沒上市的好處之一是,除了稅務人員、銀行、與投資人(如果有的話)之外,不需要對外界公布財報數字。許多私有企業的老闆,盡一切努力保密公司的財務數字。僅有少數企業願意製作經過會計師稽核的正式財報,更少的企業願意公開財報資訊。此外,私有企業的型態比公開上市多元,資金的運用也比較有彈性。而且根據他們所採取的公司型態,可以享有不同的賦稅優惠。如果你以企業名義繳稅,也就是所謂的C型企業,這種企業的老闆是依個人稅率繳稅,資金運用的方式也與S型企業或合夥企業不同。因此,雖然不是不可能,但要能客觀比較私有企業的財務資料很困難,往往就算你可以取得所要的資訊也沒有多大用處。

除了數字之外,還有知名度問題。多數私有企業不為大眾所熟知。它們就算偶而有曝光機會──得了某個獎項、達成顯著的成就、取得重要的創新、或是強打廣告等等,但很少受到大眾注目,擁有如同3M、美國運通(America Express)、沃爾瑪百貨(Wal-Mart)、迪士尼,麥當勞,或任何一家家喻戶曉的大型企業那樣的響亮名氣。當一家私有企業受到關注,受關注的焦點多半是他們優異的產品或服務,而不是他們這家公司有多好,換言之,我也無法做民調,要大家選出「最受景仰的企業」。

但我很清楚知道,自己要找的是什麼樣的公司:表現傑出、必要時願意放棄營收或擴大版圖、願意追求其他更重要目標的私有企業。

所謂「表現傑出」,意思是擁有獨特願景與營運模式,使得這家企業與其他同業明顯不同。在我擔任《企業》雜誌總編輯與撰述者的多年間,我已找到幾家符合這項標準的企業。而且我相信,再深入研究必定可找到更多類似的企業。我盡可能放大搜尋網絡,詢問每一位我認識的人,請他們推薦適合的企業。我也上網搜尋,查詢報章雜誌的資料庫,找出可能符合標準的企業。

累積一定數量的候選名單之後,我開始初步篩選,挑出最有可能符合以上標準的企業。然後開始進行訪談,再進一步縮減名單,將目標鎖定在真正讓這些公司與眾不同的特質。不可避免的,在我決定哪些企業符合標準時,必定有主觀因素參雜其中。為了將主觀因素降至最低,在過程中我又額外加入了其他標準──

1. 我決定將範圍限定在那些曾經有機會可以快速成長、擴張規模、公開上市、或併入大型企業,但是創辦者與經營團隊刻意選擇「不」這麼做的公司。

2. 我決定鎖定在受到同業、競爭對手尊敬與仿效的企業。

3. 它們必須有傑出的表現,並經過其他獨立觀察家的背書,由第三者確認這家公司確實值得受到肯定。

接下來,是「規模」的問題。「大」與「小」是相對的,而且是高度主觀的用詞。對一個年營業額二十萬美元的家庭企業老闆來說,一家擁有六位員工、年營業額達二百萬美元的企業就非常龐大。但是主流媒體通常認為,只要年營業額不到三億美元的公司,都屬於小型企業。我記得《商業週刊》〔BusinessWeek〕有一篇文章

詳細資料

詳細資料

    • 語言
    • 中文繁體
    • 裝訂
    • 紙本平裝
    • ISBN
    • 9789866613869
    • 分級
    • 普通級
    • 頁數
    • 320
    • 商品規格
    • 25開15*21cm
    • 出版地
    • 台灣
    • 適讀年齡
    • 全齡適讀
    • 注音
    • 級別

商品評價

訂購/退換貨須知

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『完成綁定』,隨時掌握出貨動態:

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『完成綁定』,隨時掌握出貨動態
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

提醒您!!
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!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,請不要聽從指示,以免受騙上當!

退換貨須知:

**提醒您,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,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**

  • 依據「消費者保護法」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「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」,以下商品購買後,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,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:
    1. 易於腐敗、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。(如:生鮮食品)
    2.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。(客製化商品)
    3. 報紙、期刊或雜誌。(含MOOK、外文雜誌)
    4.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。
    5.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,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。(如:電子書、電子雜誌、下載版軟體、虛擬商品…等)
    6.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。(如:內衣褲、刮鬍刀、除毛刀…等)
  •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,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
  • 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(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)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(包含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…等),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,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。
  •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,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,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。
※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
預計 2024/04/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:2 
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-11便利商店
World wide